总第807期
颜色与体验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和颜色打交道,但未必知道其中的道理!
为什么交通灯是红黄绿?不能用些别的颜色吗?
结论是:不能!
于是,我们首先要问,颜色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世界,所认识的世界,
全都由颜色来组成,这毋庸置疑。
什么是颜色?颜色由什么组成?
颜色是世界的本原,还是人类的体验?
颜色和光有关系,颜色就是光!是光折射的产物!
颜色更是人的情绪表达,既是象征,也是体验!
从牛顿开始,人类得以破解颜色的秘密。但诗人歌德却对牛顿的理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颜色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心理体验。歌德不同意牛顿关于可见光是一种物理现象的观点,他声称,连续光谱是一种复合现象,与心理体验有关。
歌德观察到更为广泛的光之呈现。他发现,在没有光谱的区间,例如在红、黄和青蓝色边界会出现白色。后来证明,这是不同边界区域出现色光重叠时所导致的光学现象,称为边际光效应。
尽管歌德对颜色的观点经不起科学的检测,但他关于颜色体验的看法却对艺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深刻地启发了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和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叔本华强调“意志”的作用,柏格森提出“绵延”这一时间的概念,均与歌德的观点有关。
挪威哲学家约翰·黑格(Hjalmar Johan Hegge, 1920-2003)就哥德的颜色理论指出:
“歌德的特别之处是他从不用定量的方法……(他的)颜色理论把这些现象当作‘质’(qualities)的一种处理,并尝试阐明这些现象之间的关联。”
对于主要和次要的现象,歌德将“内在”(定性)的因果关系与“外在”(定量)的因果关系作一区分。他认为,科学的主要难题是将定性的“感官之眼”(sense eye)和定量的“理性之眼”(eye of reason)联系起来。
歌德想,用诗歌取代数学,科学会变成什么样子?
1810年,哥德出版了《颜色论》,反对牛顿关于“颜色是白光折射的结果”的看法,否定他自然理性的机械主义冷漠观点。
关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可能关系, 诗人用“客体间性”(inter-objective)予以描述,这对于关注科学探索的艺术家,以及思考体验与自然之关系的人们有着奇特的启示。
牛顿在测量波长、计算焦点,而歌德则坚称,颜色不能被测量,只能被人们所体验,被人们所表达。
从牛顿到歌德,讨论从“颜色是什么、颜色在哪里”,转向了“我们如何理解、如何使用颜色”……
然后是印象派、抽象派和现代设计的颜色教育......
讲座时间:2025年6月21日(周六)10:00
讲座地点:广州图书馆负一层1号报告厅
参与方式:讲座免费,无需报名,现场直接参与,请提前入场
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承办:广州图书馆
主讲嘉宾简介:
杨小彦|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小彦,中山大学艺术学院高年资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人类学中心特聘教授,曾任广东高校摄影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第一、二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策划。研究视觉与艺术传播,近现代艺术发展等。在《读书》、《文艺研究》、《美术》、《艺术当代》、《美术研究》、《新美术》等专业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杨小彦还是一个艺术家,在油画、水墨等领域多有造诣,举办过多次个人展览,也受邀作为名家参与过重要的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