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讲座 > 活动 / 讲座
【羊城学堂】六月讲座之三:颜色与体验(主讲人:杨小彦)

发布日期: 2025-05-29       状态: 结束

签到起止时间: 2025-06-21 09:50 ~ 10:00
活动起止时间: 2025-06-21 10:00 ~ 12:00
活动地点: 负一层1号报告厅
报名年龄要求: 0 ~ 100岁
活动总名额: 500
浏览 : 439   [点赞] : 0   [关注] : 0   [收藏] : 0

总第807期


颜色与体验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和颜色打交道,但未必知道其中的道理!

为什么交通灯是红黄绿?不能用些别的颜色吗?

结论是:不能!

于是,我们首先要问,颜色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世界,所认识的世界,

全都由颜色来组成,这毋庸置疑。

什么是颜色?颜色由什么组成?

颜色是世界的本原,还是人类的体验?

颜色和光有关系,颜色就是光!是光折射的产物!

颜色更是人的情绪表达,既是象征,也是体验!

从牛顿开始,人类得以破解颜色的秘密。但诗人歌德却对牛顿的理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颜色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心理体验。歌德不同意牛顿关于可见光是一种物理现象的观点,他声称,连续光谱是一种复合现象,与心理体验有关。

歌德观察到更为广泛的光之呈现。他发现,在没有光谱的区间,例如在红、黄和青蓝色边界会出现白色。后来证明,这是不同边界区域出现色光重叠时所导致的光学现象,称为边际光效应。

尽管歌德对颜色的观点经不起科学的检测,但他关于颜色体验的看法却对艺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深刻地启发了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和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叔本华强调“意志”的作用,柏格森提出“绵延”这一时间的概念,均与歌德的观点有关。

挪威哲学家约翰·黑格(Hjalmar Johan Hegge, 1920-2003)就哥德的颜色理论指出:

“歌德的特别之处是他从不用定量的方法……(他的)颜色理论把这些现象当作‘质’(qualities)的一种处理,并尝试阐明这些现象之间的关联。”

对于主要和次要的现象,歌德将“内在”(定性)的因果关系与“外在”(定量)的因果关系作一区分。他认为,科学的主要难题是将定性的“感官之眼”(sense eye)和定量的“理性之眼”(eye of reason)联系起来。

歌德想,用诗歌取代数学,科学会变成什么样子?

1810年,哥德出版了《颜色论》,反对牛顿关于“颜色是白光折射的结果”的看法,否定他自然理性的机械主义冷漠观点。

关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可能关系, 诗人用“客体间性”(inter-objective)予以描述,这对于关注科学探索的艺术家,以及思考体验与自然之关系的人们有着奇特的启示。

牛顿在测量波长、计算焦点,而歌德则坚称,颜色不能被测量,只能被人们所体验,被人们所表达。

从牛顿到歌德,讨论从“颜色是什么、颜色在哪里”,转向了“我们如何理解、如何使用颜色”……

然后是印象派、抽象派和现代设计的颜色教育......




讲座时间:2025年6月21日(周六)10:00


讲座地点:广州图书馆负一层1号报告厅


参与方式:讲座免费,无需报名,现场直接参与,请提前入场


主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承办:广州图书馆

主讲嘉宾简介:


杨小彦|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小彦,中山大学艺术学院高年资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人类学中心特聘教授,曾任广东高校摄影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第一、二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策划。研究视觉与艺术传播,近现代艺术发展等。在《读书》、《文艺研究》、《美术》、《艺术当代》、《美术研究》、《新美术》等专业刊物发表多篇论文。杨小彦还是一个艺术家,在油画、水墨等领域多有造诣,举办过多次个人展览,也受邀作为名家参与过重要的联展。



温馨提示:
       本次活动信息由主办方提供并由其承担全部责任。未满十二周岁的未成年读者参加活动须事先征得监护人同意并陪同参加。本馆仅提供必要的安保服务,读者自身原因造成的损害与本馆无关。活动嘉宾的观点不代表广州图书馆立场。读者参加本次活动则视同了解和接受本提示的内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