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映单元 文学民间
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广泛流传的长篇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是拉祜语的译音,意为“开天辟地”。《牡帕密帕》通过口耳相传,通常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阔塔节、婚礼或农闲期间,由“嘎木巴”(会唱诗的人)和“魔巴”(习俗活动主持者)演述。全诗曲调简单流畅,歌词格律固定,对偶句多,依字行腔,有说唱特点,调式有地域差异。
汗青格勒
青海海西蒙古族将“英雄史诗”称为“图吉”,将其说唱者称为“图吉齐”。史诗《汗青格勒》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蒙古族英雄汗青格勒通过斗争,先后降服恶魔蟒古斯和凶恶的汗王,从魔窟中解救百姓的故事。
展映单元 色彩传说
粤绣(广绣)
粤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刺绣工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粤绣工艺自成一家,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象的肌理。
面人(上海面人赵)
上海面人赵技艺是海派面塑的杰出代表,由有“面人大王”之誉的赵阔明开创,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面塑的“手掐八法”和“工具八法”,大大丰富了面塑艺术的表现力,加强了对人物相貌和对象质感的表现。
纳西族东巴画
东巴画是纳西族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以纳西族民间信奉的神灵、传说中的祖先及动物为主要描绘内容,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经卷图画、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形式,许多画面亦字亦画,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特征。
展映单元 歌莺舞燕
藏族螭鼓舞
藏族螭鼓舞是流传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藏族聚居区的大型民间祭祀仪式舞蹈,于每年农历六月举行,祈求神灵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五谷丰登。“螭”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表演螭鼓舞就是对水龙的祭祀。经过世代流传演变,螭鼓舞形成程式化的多段(套)体例,结构严谨,动作整齐划一。
耳子歌
“耳子歌”是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白族民间的古老婚庆习俗。一般在结婚的男方家中进行,贯穿整个婚礼,包括闹宴、祈福、闹婚、祭祀、劝导等程序,涉及礼仪、宗教、戏剧、歌舞等内容,常用来祈求家宅平安、驱邪禳灾、家庭和谐、人丁兴旺,是滇西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
展映单元 戏韵芬芳
京剧
清代乾隆时期,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等地。湘剧兼含高腔、弹腔、昆腔、低牌子四大声腔,有丰富的打击乐谱和过场音乐,程式严谨,表演、服饰、脸谱具有独特的湖湘地方风格。
昌黎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以灯光照射和人物剪影表演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的民间戏剧,昌黎皮影戏主要流传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及邻近地区。昌黎皮影戏以昌黎民歌为素材,唱腔丰富多彩,乐器以四胡为主,伴以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传统剧目有《乾坤带》《秦香莲》《邵玉兰》等。
展映单元 声生不息
昌黎民歌
昌黎民歌主要流传于河北省昌黎县,按演唱内容分为劳动号子、叙事歌、情歌、生活歌四个类型,形式有秧歌调、单口唱和对口篇三种。昌黎民歌以当地方言为基础,用“土嗓子”演唱,风格婉转细腻、诙谐幽默,伴奏以二胡、扬琴、笛子为主。
鄂伦春族民歌(鄂伦春族赞达仁)
“赞达仁”是鄂伦春语,意为“山歌”,是鄂伦春族主要的歌唱艺术形式,也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中的交流媒介。赞达仁曲调以五声音阶的羽、宫、徵调式为主,略带颤音,多为即兴演唱,临时填词,有对唱、重唱、独唱、合唱等演唱方式,演唱中常杂以“那依耶”“希那耶”等衬词,听来悠扬婉转,动人心弦。
展映单元 悬壶济世
中医正骨疗法(张氏骨伤疗法)
张氏中医骨伤疗法为浙江富阳人氏张永积在清道光年间创立,以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百草伤膏治疗为特色。东梓关张氏骨伤疗法第五代传人张玉柱是浙江省名中医,擅长四肢骨折的整复,对颈椎病、腰腿痛、股骨头坏死、外伤性截瘫、骨关节炎、骨不愈等疑难杂症的诊治有较深的造诣。
中医诊疗法(西园喉科医术)
西园喉科为清代五大名医之一、歙县郑村郑氏二十四世祖郑以显所创,因郑氏祖宅号称“西园”而得名。西园喉科治医严谨,名医辈出,至今已有十二代传人。第三代传人郑梅涧于清乾隆年间创制的“养阴清肺汤”,成为当时治疗“白喉”的良药。
苗医药(钻节风疗法)
钻节风疗法是苗医药疗法之一,主要用药为紫葳的根,具有退火、败毒、补体、止痛、疏筋理骨、强筋健肌的功能。苗医药钻节风疗法因应用方便,疗效较好,已作为农村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向全国推广。